宜都民俗

宜都市正国民俗博物馆

当前位置:首页>宜都民俗

生产民俗——玉米

时间:2017-02-09   访问量:2033
  玉米又称“苞谷”,也叫“高粱”,北方人称的高粱宜都称小高粱。苞谷的耕作主要是用耕牛翻地后,拖出一条沟,边拖沟边撒种,俗称“压犁沟”。或前面一人挖窝、拖沟,后面一人丢籽叫点播或条播,一般一窝丢3颗籽,然后丢籽人用脚扒土将苞谷种籽盖上,用火土粪盖籽则更好。
 
  苞谷出苗后,要锄草和补栽,将出苗多的移栽到未出苗的地方,尽量减少田里的空隙地。苗子长至三叶以后要培土追肥,将苞谷苗培成垅,追肥一般用水粪或饼肥。旱田的杂草比较多,生长速度也较快,要及时除草。苞谷田里薅草一般要薅五遍,最少要薅四遍。第一遍在间苗时,主要为培土保墒,薅得较浅。第二遍在5片叶时,这一遍至关重要,要薅得深,为以后管理创造条件,除薅尽杂草外,主要是松土培蔸,为苞谷长根奠定基础。第三遍、第四遍薅得比较浅,主要是除尽杂草就行了。俗话说“头遍浅、二遍深、三遍、四遍刮刮脸。”如果遇上干旱或阴涝,薅草的遍数得看情况而增减。天旱,多薅可以松土保墒;天雨多涝,多薅有利于滤沟,使水分蒸发。薅草是比较枯燥和辛苦的农活,特别是苞谷苗长到半人至一人高时,头上太阳晒,地上热浪烤,苞谷林子不透风,苞谷叶子边缘比较锋利。有些大户人家或者是换工借工的东家,就请锣鼓班子,在田间地头打起锣鼓唱起歌,这就是一直流传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薅草锣鼓。
 
  薅草锣鼓流行于山区和丘陵地带,红花套大溪、潘家湾、毛湖淌、王家畈等地较盛。锣鼓班子一般2至4人,打鼓者通常称为“打鼓匠师傅”,为附近乡邻所熟知的人。打鼓时,起着组织生产、督促进度、适时安排薅草人歇息喝茶的作用。民间的锣鼓班子均有比较固定的成员,常常是本地婚丧嫁娶的一班人马。其所用锣鼓可多可少,有单锣鼓(一锣一鼓)、夹锣鼓(两锣一钹、勾锣)、坎锣鼓(四样锣鼓加配唢呐)之分。他们彼此配合默契,鼓点子一发,司锣、钹的便清楚要打唱何种曲牌。锣鼓歌的曲牌多样,锣鼓节奏丰富多彩。从开场歌起,锣鼓班子始终遵照曲牌、配合着薅草人群。除了以山歌的形式配以锣鼓外,时常灵活应对薅草人的口味要求,插唱“荤段子”。“荤段子”以及现编新词常常使薅草劳动中气氛活跃。如毛湖淌的锣鼓词《说鼓子》,上午头歇唱“花”,上午二歇唱“茶”,下午头歇唱“洋歌”,下午二歇唱“日落”,所以民间听到唱什么歌词时就知道是啥时辰了。
 
  农历七月,苞谷成熟了,男女老少齐动手,下田掰苞子。多数是用背篓搬运,先将背篓放于田间地头,然后大人小孩腰系围蔸,将苞谷穗掰下用围蔸装着,待围蔸装满后再集中放在背篓里,由大人转运至稻场或者家里。
 
  收回来的苞谷,先剐去大多数苞谷袍,留下少部分,然后搓成索,系在一起,晾于竹杆上,或者将苞谷袍全部剐掉,置于卷簾或簸箕上晾晒。晒干后的苞谷棒子要扭苞谷米,白天多由小孩扭,晚上大人小孩一起扭。扭苞子要有技巧,先用铁钎或木扦扭下一路,然后用苞谷棒子顺空路扭,这样既扭得快又省力。
 
  扭下来的苞谷米要进一步晒干,然后整净晒干入库。把田里的苞谷杆砍回来,可以作为牲畜饲料或燃料。

上一篇:生产民俗——麦子

下一篇:生产民俗——收割、凉晒、入仓

发表评论:

评论记录:

未查询到任何数据!

在线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咨询专员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服务专员

在线咨询

免费通话

24小时免费咨询

请输入您的联系电话,座机请加区号

免费通话

微信扫一扫

微信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