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民俗

宜都市正国民俗博物馆

当前位置:首页>宜都民俗

生产名俗——农具

时间:2017-02-09   访问量:2301
  传统农具以竹、木材料为主。制造农具,广泛利用竹、木、石等材料,取材方便,造价低廉,特别适合小农经济家庭的经济条件。如连枷、桔槔、“龙骨”水车、风斗、萝筐、粪筐、木锹板、木拖板、石磙、石磨、碾盘等。
 
  连枷(方音gai)。脱粒工具,由竹片、竹竿、木棒组合而成。用一个手握粗细的竹子,于前端20—30厘米 处破去半边,然后置火中烤至出油,弯折360度。用一长15—20厘米一端为圆形、一端为方形 的木棒,圆形的一端插入竹子弯口处为轴,方形的一端均匀地凿几个小孔,小孔中插入长50厘米 、宽3厘米 、厚1厘米 的竹片,将竹片用细篾片穿连起来。为了让连枷转的自如,木棒的一端要加工成圆形。使用中,将竹杆高高扬起,让连枷转动上方,再借势打下,落在脱粒禾穗上,有时还伴号子或自己编的山歌小曲,俗称打连枷。
 
  扬  叉:用“丫”字型的小树或树枝做成,扬叉柄约150 -180厘米。主要用于打场时清除禾草等物。
 
  木锨板:主要用于稻场上收获粮食时,扬场、收场。
 
  钉  耙:铁制农具,耙齿有三齿、五齿之分,最多有九齿,故称九齿铁耙。一般用于平整土地。
 
  “龙骨”水车:提水工具,形体就像“龙骨”,故名。车身俗称车筒子,长3-6米 ,中间有槽,槽宽4-7寸,高12-18寸,槽中由一片一片木叶子连结而成,形似链条,水经木叶子由上而下从低处吸上。车身下端有一轴,木叶子翻转而下。水车上端有一大木轴梁,大梁中间有一带动木叶子转动的大轴。两边按人活动的距离装有四个木脚拐,俗称车拓子。大梁两端各有一木架,俗称车凳,托着大梁。人手扶在躺杠上,人脚踏车拓子,如原地踏步一样行走。有二人三人四人水车。欲提水上高坡,常用几提车一车接一车的车,俗称车窝水,为使几台车的速度一致,就打车水鼓,鼓点就是节奏,脚就按鼓点的节奏踏。
 
打谷斗:谷斗呈梯形,上口大,在使用时要将谷斗的四周用廉布或谷答围好,防止脱粒的稻谷飞溅。用谷斗一般是两个人,将稻子在斗中摔打,以达到脱粒的效果。力大的人可以打出“谷花”来,就是在打谷的过程中可以打出“乒破乒啪、乒破乒啪”的声音来,远处听非常有韵律感。
 
风  斗:木制筛选谷类农具,模样古拙奇巧。四条腿,支撑着大象般的身躯,正面有两个一大一小的泄口和一根弯弯的铁条摇臂,后面是排风的出口,上面有只大大的漏斗,圆如象肚的腹内是一片片环状的风页,轴心连着摇臂。每至夏秋两造稻谷收割,是它最忙碌喧腾的时候。风谷是气力活,又是手艺活。男人卖力气,女人耍手艺。男人“嗨”的一声吆喝把一大竹箩稻谷提上肩,随之哗哗啦啦如暴风雨般的一阵骤响,把稻谷倒进漏斗里。女人就匀匀摇动着风车摇臂,经风页吹过的稻谷便分成饱满或瘪粒来,杂草便随风口飘出。
 
石  磨:石磨分两层,高0.2至0.5米左右不等,圆柱形,直径约半米,重百余公斤;腰间还有输送糙米谷壳出来的环形小槽,叫“磨喉”。下部分正中央圆心有一条直径三厘左右的木柱叫“磨心”。工作时,用一条曲尺形的木杆,钩住磨上部分突出的木条(“磨手”),按逆时针推动,使上部分沿着中央固定的轴心不断转动,与下层互相摩擦,从而将谷粒、麦子等碾碎。 
 
臼:用一块大整石慢慢凿成。它形同一只巨大的酒盅,臼口的直径不小于 70 ~ 80 公分。一只大的石臼,一般要四个人才能抬得动它。臼内凿有锣纹,臼的身子须埋在地下,臼口露出地面,四周用破陶瓷缸片贴平,以便于清扫。在臼的上面,架着用一棵大树段做成的“碓身”,“碓”的头部下面有杆杵,杵的嘴子上按了铁牙。“碓”肚的中部,两边有支撑翘动的横杆,就像玩杂技的“翘翘板”,“碓”尾部的地下挖一个深坑,当把重心移到“碓”尾并将其向坑里踩压下去,“碓”头即抬了起来,然后舂下去,抬起来,再舂下去,就这样机械地重复,便是舂米。碓臼上面横着一根木杆或竹杆,供舂米的人扶手。熟悉的老手,有时会连续不断跑跳着舂了起来;有的还在“碓”头上绑块石头加重,舂起来更有力。

上一篇:生产民俗——节气

下一篇:生产民俗——麦子

发表评论:

评论记录:

未查询到任何数据!

在线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咨询专员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服务专员

在线咨询

免费通话

24小时免费咨询

请输入您的联系电话,座机请加区号

免费通话

微信扫一扫

微信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