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杨守敬故居文化旅游片区现状
1、杨守敬故居基本情况
杨守敬故居旅游片区包括杨守敬故居核心区、桥河及西正街古民居区、清江南岸沿江片区三部分。其现状一是杨守敬故居本体核心区一部分已修复形成开放,其品牌有旅游牵引力和品牌效应,但其过于狭小,接待能力不足;未修复故居部分虽然已规划完成但迟迟不能动工,严重影响了杨守敬名人文化作用的发挥。二是市委市政府已启动并落实完成清江南岸片区合江楼等景观的建设,稍加完善规范即可形成旅游组团。三是桥河及西正街古民居区明清建筑风格明显,可结合旧城改造建设明清一条街组团,形成陆城中心文化。
杨守敬故居位于长江与清江交汇处南岸,北临清江。1986年由省文化厅和原宜都县委、县政府拨款并选择其重要部分收回原样维修了其部分故居,并在修复故居建立纪念馆对外开放,1992年省政府将故居公布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守敬故居占地总面积约700m2,建筑面积约1000m2。已修复建馆部分占地200m2,建筑面积350m2,故居为砖木结构建筑,大门面对清江,中轴线对称布局,二进八开间,由天井将前后二进分开,前一幢一层,有客厅、厢房,后一栋二层,有卧室、书房、藏书楼。外围风格为白色斗墙和青灰色小瓦,与四邻相接处均为高大的风火墙,整个建筑掩映在绿树丛中,古朴、庄重、典雅,是本地区土汉民族居地带仅存的典型建筑。未修复故居位于已修复故居东西两侧,占地约500m2,建筑面积约650m2,东侧已改建为私人民房;西侧已全部拆除建为现代民居。现故居主体后面(南)为现代居民平房和大量已垮塌房产公房。
根据鄂政发[1992]166号文件精神,划定杨守敬故居保护范围东至邻苏巷,西至轻纺商城,南至市新华书店,北至滨江路。故居周边保护范围总占地面积3600m2,房屋总建筑面积3624m2,现居住共有公私房屋39户(其中私房24户,建筑面积2133m2,房产公房14户,建筑面积926m2,市国资局(原市食品公司)公房1栋,建筑面积565m2)。
2、杨守敬文化弘扬的现状
在硬件设施上,1986年,部分杨守敬故居(综合原规模的1/3)修复完成,并修建成杨守敬墓地;杨守敬书院目前正在完成后续工作中。
在软件建设上,在杨守敬故居部分修复的基础上,成立了杨守敬纪念馆,目前在杨守敬故居陈列杨守敬遗物资料和近现代名人字画文物,藏品总数1000余件。举办有《杨守敬生平经历纪念展》、《杨守敬生平业绩纪念展》、《杨守敬廉政文化陈列展》、《杨守敬故居原状陈列展》等基本展览,以及《纪念杨守敬诞辰169周年国际书法大展》、《杨守敬生平业绩暨廉政文化展》、《杨守敬丹阳杯书法大赛优秀作品展》、《杨守敬纪念资料图片展》等临时性展览。同时成立了杨守敬研究会等机构,并配备了机关人员从事相关工作。
在杨守敬学术研究领域,出版了《杨守敬》、《杨守敬书法学术年谱》、《杨守敬文化读本》、《杨守敬书法艺术研究》、《杨守敬字帖》、《杨守敬故事》、《杨守敬邮票纪念册》等20余部专著,截至目前,市博物馆杨守敬研究期刊共出版了105期,刊载专题论文1000余篇等,通过各种形式研究并宣传杨守敬文化。
在对外交流活动方面,从纪念馆成立算起,先后于1986、1990、1992、1999、2001、2002、2008、2010年举办了八次较大规模的中日杨守敬学术交流、书法展览及杨守敬文化国际学术交流会,活动规模大、层次高、有较大的影响力,杨守敬纪念馆已成为宜都市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和桥梁;除举办学术交流活动外,纪念馆常年免费开放接待观众,年接待量达10万余人次,先后接待了港、澳、台、美、日、韩、澳大利亚等国际友人前来参观,并充分发挥了其社会效益,目前已成为省地县等不同形式的教育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杨守敬故居文化旅游片区开发形成面临的问题
1、杨守敬故居接待能力不足。虽然故居修复了一部分(建馆时因资金、时间、工期等原因仅修复1/3的规模不到),但由于房屋面积狭小,只能零星接待小规模人员进行参观,一次只能接待15人左右,超过20人则会极其拥挤,机关单位、学校、社会团体等特别是规模以上的旅游团队参观几乎无法组织,我馆曾经同武汉、宜昌等地的多家旅行社联系,他们都表示有意带团进行参观,但均由于故居接待能力不足、容纳量有限而无法开展。而且,由于现故居面积狭小,无法开展各项正常活动,亦很难进行规范化的管理,极大的妨碍了各项事业的发展。
2、消防安全隐患严重。故居与周边30多户民居相杂,且故居片区砖木结构民居较多,居民生火、用电等火险隐患突出,却无消防通道,公安消防部门多次下发整改通知,均未落实。
3、桥河西正街片区建设的主要难点在于大量民居建筑搬迁。如果我们将这一难点纳入旧城改造引进民间资本的规划中,采取统一规划、分点实施的办法,在政府牵头下,解决其区域相关基础设施后是可行的。整个片区居民生活环境恶劣,周边居民民居很多濒临垮塌,由于杨守敬故居是国保单位,文物法规定要保护民居风貌,民居房不能在原地兴建现代建筑,民房只能维修居住,严重影响了群众的生活,因此片区改造有一定的难度。
4、文化产业合理开发利用不足。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杨守敬故居坐落于清江沿岸,坐拥滨江公园,左邻清江一桥、清江二桥,右毗望江楼,达到了历史与现代、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以杨守敬故居为着力点,辅以滨江公园,整体开发,将文化生产和销售、文化旅游和休闲娱乐相结合,打造我市沿江文博旅游区是完全可行的,但目前这一极具特色的有利资源却完全尚未被开发,历史赋予我们的宝贵文化财富并未发挥出其应有的博大功能效益。
三、杨守敬故居文化旅游片区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杨守敬故居文化旅游片区建设具有必要性
①市内外、社会上对这一问题反映激烈。海内外很多学者、观众都在不同场合表示,希望宜都尽快全面修复好杨守敬故居,将其建成一个文化景区,各地旅游部门也对其提出了具体要求。北京、武汉、日本、台湾等地多名学者曾联名倡议修好这一片区,此举措可以消除目前社会上存在的一些负面影响。
②可解决杨守敬故居接待能力不足问题,消除故居周边消防安全隐患,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尤其重要的是,可以示范带动宜都文化旅游与文化产业相结合,形成参观游览杨守敬故居、清江沿岸风景区、杨守敬墓园、市博物馆、市正国民俗博物馆以及杨守敬书院等景点的旅游线路,解决宜都市城区文化旅游景点空心化的问题,提升城市旅游示范品牌,使文化与旅游相互配合,发挥名人效益,促进我市文化产业发展。
2、杨守敬故居文化旅游片区建设具有可行性
①目前已经许多基础性的工作,为其全面修复创建了条件,如最难的拆迁问题,居民搬迁问题基本调查清楚,片区内一半公房15户1500㎡房屋公有,属国资房产的房屋内人员已基本迁出空置。民房部分仅邻苏巷2边20户2000余㎡。
②规划、文化部门已对此进行了多次规划。设计拟将其建设成以杨守敬故居为龙头,以明清商业街文化产业园为抓手的文化景区。
③建设规划可采取故居本体核心部分由文化部门按文物保护建设开发,明清商业街产业园由政府统一规划,结合城市建设,采取市场融资等办法解决。目前已有多家有此意向的公司前来商谈,只要我们出台的政策方案完善,是完全可以办到的。
四、杨守敬故居文化旅游片区建成后对我市形象塑造及文化旅游的提升影响
1、做强文化产业,形成推动旅游发展的内生动力。思路决定出路,可充分利用本地独特的杨守敬主题文化旅游资源,将杨守敬故居建设成为主题鲜明、环境优美、功能完善、服务一流、市场繁荣的主题文化旅游区;并充分发挥故居免费开放后的带动作用,推动我市旅游产品转型升级,实现我市旅游产业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努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从而形成推动旅游发展的内生动力。
2、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树立休闲旅游基地良好形象。城市文化品位代表着城市的魅力和形象。城市文化品位作为一个城市的“名片”,更是一种“无形资产”,是城市旅游业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杨守敬故居全面修复完成后,可以形成参观杨守敬故居、杨守敬书院、瞻仰杨守敬墓园三点一线的杨守敬名人文化旅游路线。该旅游路线形成以后,可以与市博物馆、市正国博物馆、市潘湾民俗博物馆、青林寺谜语陈列馆以及滨江公园、合江楼清江沿岸风景区等对接形成市内一条具有较高品味的文化旅游线路。以我市正在形成的博物馆群为契机和着力点,引导规范各类主体兴办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博物馆群,逐步规划形成“博览之城”,建设我市的文博旅游产业,以便提升城市形象。
3、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向鄂西生态旅游文化圈靠近。在规划中,按整旧如旧原则保持故居原貌,整体呈现庄重典雅的清代民居风格,吸收明清江南园林及巴楚文化建筑精华,使新建部分与旧居风格一格,以此将文物保护与文化旅游产业相结合,做到合理布局,以增加接待容量,体现最佳观瞻效果,实现最好社会效益。
文化是旅游的生命和灵魂,我们应该大力挖掘地方文化特色,打造更具魅力的旅游品牌,以打造休闲会展旅游城市为目标,将更加具有文化魅力的宜都呈现在人们面前。同时,建成杨守敬故居文化旅游片区,对打造鄂西生态旅游文化圈旅游精品和弘扬三峡名人文化、塑造宜都地域文化名片均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助推我市的科学发展、率先发展、跨越发展,为实现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及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突出贡献。